公司新闻

News

新闻中心

于腾帅:坚持多元共治 构建事前预防型消防安全治理模式

日期:2024-05-19 18:22

  【主持人】新华网友们,大家好!消防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春季天干物燥,是火灾事故的高发季节,防火安全不容忽视。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枣庄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于腾帅来到访谈间,和网友们共同讨论坚持多元共治,构建事前预防型消防安全治理模式的做法。

  【于腾帅】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借此机会,我代表枣庄市全体消防指战员,感谢广大网友一直以来对枣庄消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主持人】咱们枣庄市消防救援支队在推动消防安全责任落实上都有哪些好的做法?

  【于腾帅】近年来,枣庄市消防救援支队聚焦“防大火、控小火、遏亡人”目标,结合严峻的消防安全形势和我市消防工作实际,深化实施“精准防控”工程,推进防范关口前移、事前预防转型。在消防安全责任落实上,我们秉持“多元共治”的消防安全治理理念,主动当好党委政府、行业部门、基层镇街、社会单位责任落实的“主推手”。

  在党委政府层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工作,每年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消防工作,统筹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压紧压实消防安全责任。我们推动建立了2项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学消防”机制。去年以来,与枣庄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建立长效机制,每年组织3批次县级、科级干部进修班和中青班,走进支队消防综合训练基地参观见学,重点开展了解一次消防队伍发展史、观摩一次消防实战演练、体验一次现场疏散逃生、观看一次警示教育片、学习一堂消防安全责任课的“五个一”培训学习,每批次安排6个课时,引导党政领导干部了解消防、关注消防、支持消防,共同推动消防工作责任落实。

  目前,累计分4批次组织全市426名党政干部接受消防责任教育,各区(市)也同步将镇、街道干部纳入培训范围,长期坚持下去,逐步实现对全市党政领导干部的全覆盖培训。

  二是建立党政领导“联系帮包”机制。市委、市政府明确19名市级领导“联系帮包”责任,组建7个工作组,围绕消防安全重点领域,按照“一区(市)一方案”的原则,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人员密集场所、九小场所、化工园区、新业态场所等消防安全“六个必查”,深入推动消防安全责任落实落地。

  同时,联系帮包工作组落实“三查三改”举措,即谈话了解查、实地督导查、扫街暗访查、碰头会商促改、提级调查严改、严肃追责督改,着力推进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全面提升消防监管工作质效。

  一是明确行业部门消防监管职责。提请市政府出台《行业部门消防工作职责任务清单》,明确了20个行业部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依法建立消防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并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和消防演练,提高行业系统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在此基础上,督促行业系统实施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先后联合教育、民政、商务等行业系统召开消防安全标准化现场会,制定标准化指导意见5份,分类打造示范单位54家,有效提升行业消防安全监管水平和履职能力。

  二是明确新业态领域消防监管职责。针对新业态安全监管边界不清、职责不明、权责不分的问题,按照“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的原则,提请市政府出台通知,明确了商业综合体、密室逃脱、剧本杀等20类新业态消防安全监管职责,细化了27个部门、105个重点环节的监管内容,着力解决新行业、新业态领域“失控漏管”“放任不管”的问题,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牵头部门既要认真履行牵头职责,又要主动协调配合单位,共同抓好新业态行业领域消防安全监管工作。

  【主持人】刚才咱们介绍了在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层面开展的工作,那么在基层治理和单位监管层面咱们又开展了哪些工作?

  一是着力打通“九小场所”治理渠道。针对“九小场所”隐患多、分布广、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防火措施不到位的问题,我们与市公安局建立了指导培训、联合检查、执法协作、灾害事故协作等四项机制,全面加强“九小场所”消防安全监管。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行动期间,发动公安派出所、消防工作站等基层力量,开展全市“九小场所”消防安全“扫街清障”行动,重点排查安全出口数量不足、违规用火用电等情况,累计排查“九小场所”15377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11306处。特别是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经常性的直插一线,带队检查“九小场所”消防安全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着力打通“应急安全”治理渠道。借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工作的有利时机,我们主动与市委编办、应急管理等部门沟通协调,正在积极推动将消防工作纳入镇街“应急安全保障中心”内容,实现镇街应急办、消防工作站职责深度融合。

  同时,同步推进委托执法工作,依托乡镇(街道)现有执法力量,通过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模式,依法委托乡镇(街道)承担监督检查等部分消防行政执法事项,确保权责一致。

  三是着力打通“基层最后一公里”治理渠道。在滕州市试点推行“2+1+N”基层治理模式,即每个镇街明确2名专职事业编人员、1名派出所专兼职消防民警、5至8名专职消防队工作人员组成基层消防力量,实行“检查—整改—移交”的闭环模式,对发现的隐患问题督促单位及时整改,难以整改的及时向消防部门移交。同时,作为镇级专职消防队,统一纳入119指挥调度体系,接到出警指令后先期到场处置,附近消防救援站同时接警,到场后共同处置,实现了“灭早、灭小、灭初期”的目标。

  试点以来,共排查单位1058家,推动整改隐患2326处,移送消防部门查处78家,开展培训演练和入户宣传600余次,有效破解了基层消防治理难点问题。

  在单位监管层面,我们推行“教学式检查”工作举措,坚持隐患排查、监管执法和宣传教育一体推进,以分门别类教、突出重点教、创新方式教为抓手,围绕“消防管理、建筑防火、电气安全、消防设施、预案演练、宣传培训、隐患整改”等7项重点内容,教授单位人员会查找消防安全隐患、会宣传消防安全常识、会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演练,督促单位不断提高自主管理水平。

  同时,持续推进“消防安全检查日”工作机制,抓好社会单位法人、负责人等“关键少数”,每月第一周的周三,由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带队,对本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严格落实“四个一”举措:即开展一次全面隐患排查;开展一次以部门、班组为单位的灭火和疏散演练;开展一次消防知识培训,开展一次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

  今年以来,累计组织现场观摩教学20余次,组织2400余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依据风险隐患指南和检查指引,开展活动4690家次,推动社会单位落实“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

  【于腾帅】近年来,我们联合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建立了“消防+”综合监管矩阵。

  一是“+司法”。我们始终将完善法规体系作为防范化解火灾风险的“破题之钥”,先后出台《枣庄市火灾事故调查处理规定》《消防车通道管理办法》等3部规范性文件,今年又将《枣庄市消防水源设施管理规定》纳入立法计划。同时,利用市政府常务会议常态化学法机制,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将《消防法》纳入到今年的学法计划中。通过立法学法事项,从顶层设计角度,规范部署消防监管治理工作,厘清相关部门职责边界,消除监管盲区。

  二是“+公安”。消防部门作为执法部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一直是我们执法工作的重点。支队与公安部门建立了案件衔接移送、信息共享、集中研讨机制,对涉嫌失火罪、危险作业罪及消防责任事故罪等,一律移送公安机关。截至目前,移交公安部门办理过失引起火灾、违规使用明火等行政拘留案件14件,拘留人数14人。办理违法销售不合格消防产品行刑衔接1件,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我们不仅会同公安部门进行联合办案,和法院也建立了协作机制。截至目前,移交法院强制执行案件48件,强制执行罚款223.2万元,下发《限制消费令》2件。

  三是“+检察”。2023年7月,支队与市检察院建立全省首个市级层面“检消”工作协作机制,通过强化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协同联动,对部门履职不到位、区域性隐患多、单位隐患久拖不改实施联合惩戒。截至目前,召开联席会议3次,搜集公益诉讼线条,下发《检察建议书》2份。

  四是“+信用”。我们根据监管对象的属性和特点,积极探索符合消防监管需要的信用监管模式。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个人消防诚信积分激励机制,推动信用消防建设与个人消防责任义务相融合,签订《注册消防工程师承诺书》47份,《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承诺书》1138份。建立1200家经营业户、1345名从业人员的“一户式”诚信档案。同时,联合市住建局用好《枣庄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细化物业公司消防违规行为计分标准,推动物业合规执业。

  另外,针对隐患问题久拖不改的单位,我们采取集中曝光、警示教育、定期约谈、政府交办等多种手段,多措并举全力督促单位落实隐患整改。今年以来,全市共集中曝光22家单位57处突出火灾隐患,开展约谈警示会议133次。近期,市政府还将召开专题会议,向各区(市)交办15家重点场所(区域)134处火灾隐患。

  同时,为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效,我们构建了“四全”执法模式。即全流程监督。在执法过程加入评价流程,关键节点及时预警。全时段评查。建立大队“法制监督员+法制审核员”机制,将法制监督员全过程预审与法制审核员主体要素审核有效结合,实现“执法流程自控”。全业务整改。将执法问题分类处置,对轻微问题和执法瑕疵、一般性问题、严重执法错误采取不同方式督促整改。全方位问效。组织消防监督员百分制量化考评、“执法标兵”评比等活动,激发争先创优内生动力。

  【于腾帅】消防宣传工作对于保障公众消防安全,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以及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有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消防宣传“大水漫灌”、难以入心入脑的难题,我们以提高群众消防安全“两识”(意识、常识)为目标,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开展分众宣传、精准宣传、定向宣传,主动解决群众不重视、不懂不会的问题。

  一是全面开展“全民微学”行动。精准分类目标人群,精准投放消防常识,通过各类微信群、发送科普微视频、开展消防微提示。总体上,依据生活区域、工作内容、信息途径、关心喜好等因素,将宣传受众群体划分为“社会单位”、“村(居)民众”两大类。针对不同细分类别人员生活工作环境,结合不同时间节点消防安全形势,投放单位经营者、员工,村(居)群众生活工作中想关心、愿了解的,富有启发性、震撼力、冲击力的,能够受到警示、警醒的消防科普微视频。日常发布工作由支队统一把关内容及频次,各大队依托各区(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平台,发动各行业部门、镇街、社区等利用现有管辖单位微信群发布社会单位类提示,利用现有物业服务企业、社区居民、农村村民等微信群发布村(居)民众类消防常识,提升消防宣传覆盖率、抵达率、知晓率。

  目前,已覆盖全市20个行业部门,28900余家社会单位、240余个社区、660余个小区、1900余个农村、45000余户家庭的12400多个微信群,已发布各类提示科普短视频480余条次,180余万人次观看受益。

  二是精准开展“差异化”宣传。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喜好及接受程度,开展精准化消防宣传,增强指向性、针对性及易接受性。针对中小学生群体,创作《擒火侠》《三国消防趣谈》等系列科普动漫,将消防科普知识植入校园上下课铃声,开展消防优质课评比,3个课程被评为全省优秀校园消防安全示范课,2名讲师被评为优秀讲师。针对青年人群体,迎合当代年轻人口味,创作消防主题剧本杀《警铃》及“谈消有鸿儒”脱口秀,联合辖区3个大型剧本杀俱乐部建设主题房间,采取预约体验方式免费邀请玩家体验;依托网红餐厅举办4场次消防主题脱口秀表演,群众反响热烈。针对老年人群体,深入发掘枣庄本地传统文化,对接枣庄市艺术剧团创作创作消防主题柳琴戏剧目,结合文化下乡村,开展“年俗话消防”“猜消防灯谜”“消防赶大集”等活动,不断提升消防宣传群众“吸收”效果。

  三是持续开展“直击隐患”科普。密集推出“直击隐患”系列警示短视频,将检查中暴漏出的隐患问题通过现场讲解曝光形式予以警示。对发现的典型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采取现场实验、专家讲解等形式,宣传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和灭火逃生技能。开展“一句话警示、一张图培训、十秒钟演练”活动,监督检查同步开展宣传,针对被检查场所具体情况,进行消防安全提示,发放对应培训彩页,模拟重点部位着火开展实地疏散演练指导。

  目前,已发布“直击隐患”系列警示短视频47条,开展宣传培训、疏散演练2400余场次,张贴发放各类宣传提示海报彩页4万余张。

  同时,我们还拓展宣传形式,与枣庄学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暨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建立“消校合作·资源共享”机制,探索教学机构与业务单位相结合、传媒理论与传媒实践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增强消防宣传队伍活力。在全市各行业选拔21名优秀讲师组建枣庄消防“蓝焰传学”讲师团,深入社区、家庭、农村等场所集中开展宣讲培训活动达700余场次。发动2万余名消防志愿者、网格员,“线上+线下”开展“百场宣传进社区”“流动宣传护平安”专项宣传活动,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协助查改火灾隐患。

  【主持人】听说咱们支队还试点开展了叫“响铃行动”的宣传工作,能给我们介绍下吗?

  【于腾帅】我们以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针对此类场所人员众多、面积较大、环境嘈杂等情况,在突发险情时,在场人员不能全部在第一时间接收到警示信号而影响逃生自救的问题,我们探索开展“响铃行动”机制。在日常疏散逃生演练中,根据不同场所,采用不同的声响警报信号,在养老院、医院、商市场等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场所,采用消防应急广播播放逃生提示语音作为火灾逃生信号;在小宾馆、饭店、超市等未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场所,采用声光报警喇叭警报提示音作为火灾逃生信号;在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校外培训机构,采用口哨哨音、铜锣锣声作为火灾逃生信号;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采用电铃铃声、手摇报警器的警报声作为火灾逃生信号;在公共娱乐场所,采用声音或视频警报作为火灾逃生信号。同时,各单位(场所)在醒目位置张贴安全疏散示意图,并将各类“响铃”形式纳入应急疏散预案,组织开展“实战化”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提高人员对火灾响铃信号的识别和疏散逃生能力。

  【主持人】非常感谢于支队今天来到我们访谈间,为广大网民朋友们做深入的介绍与解答。

  【于腾帅】感谢新华网这次访谈为我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希望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也希望消防安全知识能够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02-2024 半岛(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冀ICP备13003998号-1